珍珠
- 详细介绍
珍珠
英文名:Pearl
硬度 3.5-4.5 比重 2.60-2.78
珍珠光泽
佩戴:易磨损,避免酸性物质
「珍珠」(Pearl)是人类使用历史Z悠久的有机宝石(Organic Gem),产出于软体动物体内,如牡蛎、河蚌等双壳纲(Bivalvia)动物。
「珍珠」具有一种特殊的「珍珠光泽」,这种光泽是由珍珠质层的片状晶体边缘发生衍射形成的,珍珠的颜色有白色、粉红、黄色、灰色、紫色、黑色等。
在1900年前,几乎所有的「珍珠」都是天然珍珠(Natural Pearl)。1905年,日本人御木本幸吉(Kokichi Mikimoto)成功规模化培育「珍珠」,目前世界绝大多数交易的珍珠都是「人工养殖珍珠」(Cultured Pearl)。
「珍珠」是一种六月诞生石。
人类认识「珍珠」的历史
在尚未有文字和记录的史前时代,人类就已经在海边寻找食物时发现了牡蛎中的「珍珠」。这种宝石不需要任何打磨或切割,就呈现出美丽的光泽,因此在很多古老文明中都受到珍视和赞美。
古埃及人将「珍珠」视为重要的陪葬宝石;古罗马人认为「珍珠」是代表财富和社会地位的终极象征;希腊人将「珍珠」和爱情与婚姻联系在一起。在中世纪,每一名欧洲贵族小姐都想要有一条珍珠项链,骑士也经常佩戴珍珠上战场以求好运。
在欧洲向新世界殖民时期,欧洲人在中美洲海域发现了珍珠,并成为重要的财富来源。由开采过度,导致几乎所有的美国珍珠贝种群在17世纪枯竭。
在1900年代以前,珍珠仅是上流社会所拥有的宝石。1916年,法国珠宝商 Jacques Cartier 用了两条珍珠项链换得 Cartier 在纽约第五大道的店铺,这两条项链分别有55颗和73颗天然珍珠,当时的价值为100万美元。
「珍珠」的形成
Z重要的产珍珠软体动物为「海水牡蛎」(Oysters)和「淡水河蚌」(Mussels),当异物进入这两种软体动物的体内时,它们特定的上皮细胞会分泌碳酸钙与珍珠质将外来物包裹起来,「珍珠层」由「碳酸钙」(CaCO3)和少量有机质(蛋白质)组成,「碳酸钙」以斜方晶系呈叠覆片状的文石晶体组成。
「海水珍珠」(Marine Pearl)往往采用「有核养殖方式」,首先选出体型健康的牡蛎,在牡蛎中植入一个或多个「珠母珠子」与牡蛎的「外套膜组织」,这些珠母珠子往往由河蚌壳制成,「外套膜组织」则切割自其他牡蛎的外套膜。将植入完成的活的牡蛎放回水中养殖,一般需要2-3年形成珍珠。
淡水珍珠(Freshwater Pearl)往往采用「无核养殖方式」,直接在健壮河蚌体内植入其他河蚌的「外套膜组织」,珍珠生长一般需要2年左右。无核养殖珍珠的中心往往存在小且不规则的空穴。
「珍珠」的品种和重要产地
「海水珍珠」的重要品种包括日本的「阿古屋珍珠」(Akoya Pearl),太平洋地区的「南洋养殖珍珠」(South Sea cultured pearls)、大溪地和库克岛的「大溪地养殖珍珠」(Tahiti cultured pearls)。
「珍珠」价值的判断
珍珠的价值由光泽、颜色、形状、大小等多个元素影响,珠层越厚光泽越强,Z好的圆形珍珠被称为「走盘珠」。
珍珠有专用的重量单位「珍珠格令」(Grains),1珍珠格令=1/4克拉或0.05克。
「珍珠」的佩戴和保养
「珍珠」硬度只有3左右,佩戴时要避免硬物磨损。
「珍珠」非常易遭受侵蚀,例如清洁剂、肥皂、发胶、香水、酒精等都会损坏珍珠。如果需要喷香水,应该先喷香水后,再佩戴珍珠,避免将香水直接喷洒在珍珠上。
「珍珠」要避免高温和过干,暴晒和高温干燥有可能导致脱水产生裂纹。